《易經》對電腦和發明有何啟示作用? 西方的萊佈尼茨是17世紀德國科學傢、哲學傢,他和牛頓都是微積分的創建者。1673年萊佈尼茨在巴黎制造了一個能進行加、減、乘、除及開方運算的計算工具。 1701年,萊佈尼茨在與法國來華傳教士鮑威特會見時,得知中國的《易經》,並從傳教士手裡得到了周易八卦圖和六十四卦圖。當時,這位數學傢正在研究二進制。他從易圖中得到啟發,悟出了二進制數的真諦。 1703年,萊佈尼茨在中國古代名著《易經》的啟發下,寫出了論文《談二進制算術》,發表在《皇傢科學院論文集》上。二進制運算法則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電子計算機問世的基礎。為此,萊佈尼茨曾興奮地寫信給當時的中國皇帝康熙,請求加入中國國籍。為了表達對《易經》的敬仰,他還在法蘭克福城創立了一個中國學院。
歷史上哪些年號取自《易經》 在中國古代,許多帝王為了確保江山穩固,都會參考《易經》,有時帝王的年號甚至朝代的名稱也取自於《易經》。漢武帝劉徹,把他即位的第一年稱為“建元”之年。西晉司馬炎曾有年號“咸寧”,取自《易經》中:“首出庶物,萬國咸寧”。隋煬帝楊廣在605年取年號“大業”,來自《易經·系辭上》“盛德大業至矣哉,富有之謂大業,日新之謂盛德”。 唐太宗曾有年號“貞觀”,取自《易經·系辭下》“天地之道,貞觀者也”。貞,正也;觀,示也。“貞觀”以正示人也。唐高宗曾取年號“咸亨”,取自《易經》的《坤·彖》:“含弘廣大,晶物咸亨”。咸,皆、都;亨,美好。咸亨,即一切都平安美好。 元世祖忽必烈,就是采納漢族官僚劉秉忠的建議,改國號為“元”。這是取自《易經》中“大哉乾元”,哉是語氣詞,乾元是天的意思。而明朝的“明”字,則取自《易經》中“大明終始”,大明指太陽,意思是像太陽一樣永放光明,故取朝代名為“大明”。
為什麼說《易經》的最高境界是實現“天人合一” 在《易經》的哲學思想體系中,“天人合一”是最重要的概念,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。《易經》的運行模式,充分註重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,並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。在《易經》中,用乾、坤二卦代表天和地。根據《易經》的思想,天地間的萬物都統一於天,地與天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。自然界提供了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,人在獲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條件的同時,更要“輔相”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義,從而達到人的生命目的。
《易經》的內容包括哪幾部分 《易經》的內容主要有兩大部分,一是本文,一是解說。 本文也稱為“經”,它包括六十四個用象征符號構成的卦,以及對卦的解說。卦的解說又包括“卦辭”和“爻辭”。“卦辭”是對卦的解說,“爻辭”是對卦中每一爻的解說。另外,“經”又分為“上經”和“下經”兩部分,其中“上經”有三十卦,“下經”有三十四卦。 解說也稱為“傳”,專門用來解釋“經”的意思,包括“彖傳”上下篇、“象傳”上下篇、“系辭傳”上下篇、“文言傳”、“說糾傳”、“序卦傳”、“雜卦傳”,一共十篇,也稱“十翼”。
為什麼說陰陽是《易經》內涵的核心 陰陽代表一切事物最基本的對立面。在大自然中,寒、暗、聚都屬陰,是實體化的;熱、光、化都為陽,是氣化的。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陰陽的位置不斷變化,周而復始。 《易經》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陰、陽二爻這兩個符號的基礎上的,按照陰陽二氣消長的規律,這兩個符號經過排列組合成八卦。八卦的構成和排列,體現了陰陽互動、對立統一的思想。在由八卦排列組合形成的六十四卦中,陰陽又是它們的核心。
為什麼說《易經》所宣揚的並不是消極的人生哲學 雖然《易經》的核心內容是關於占卜問卦的,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宣揚人要聽天由命,信奉把一切都交給上天來決定的“定命論”。實際上,在中國古代的占卜術中,人們往往除了會問結果,更會詢問有關解決,以及趨吉避兇的辦法。所以,《易經》這本書,不僅僅啟示人們關於事物所發生的微妙變化,還更進一步誘導人們如何臨機應變,趨吉避兇。所以,雖然《易經》是一本有關於占卜的書,可是它藴涵的卻是積極進取的人生處世智慧。
《易經》中的“易”是什麼意思 《易經》為什麼要使用“易”字呢?這個“易”字又是什麼意思呢?關於“易”的含義,主要有兩種說法:一種說法認為“易”是一個象形字,它代表天上的飛鳥的形象,而伏羲畫八卦,有時候是“遠取諸物”,所以,“易”象征“遠取諸物”的意思;另外一種說法認為,根據《說文解字》的釋義,“易”是指蠍子,即蜥蜴的象形文字,而在生物學上,蜥蜴是一種變色動物,它的身上具有一層保護色,能夠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。所以,伏羲在畫八卦的時候,根據八卦不斷變化的含義,將其命名為“易”,用來象征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的千變萬化。《說文解字》認為,“易”是由“日”和“月”組合而成的,日代表太陽,象征陽,月代表月亮,象征陰,所以,“易”也象征著陰陽二元論的哲學。
在《易經》中,卦是什麼意思 《易經》中的卦,是指由“一”和“——”這兩種符號,從下而上,按照順序用六畫組成。在《易經》中,“一”和“——”的性質是相反的,“一”代表的是太陽、剛強、男性、君主、奇數等,象征著一切積極的事物;而“——”代表月亮、陰柔、女性、臣仆、弱小、偶數等,象征的是一切消極的事物。
在《易經》中,爻是什麼意思 在《易經》的卦中,“一”和“——”被稱為“爻”。在屬於解說的“傳”中,大多數時候都在使用概括性的詞語,如剛和柔、陰和陽等,而“一”代表的是陽、剛強、強大,“——”代表的是陰、柔弱、弱小。因此,在《易經》中,“一”被稱為“剛爻”,也叫“陽爻”;“——”被稱為“柔爻”,也叫“陰爻”。
為什麼自古以來,《易經》都被尊為群經之首 伏羲畫八卦是中華文字的雛形,文王演周易是中華文化的開端,雖然《易經》並不是 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本經典作品,然而,歷代以來,它都被人們尊稱為“群經之 首”。“經”的意思是道、理,即天地的大道理,人生的大道理。之所以說《易經》為“群經之首”,指的是它是一本專門用來解釋說明天理和人道的書。在中國古 代,“經”也代表最權威、最神聖的書籍,代表著一切真理的源泉。於是,《易經》便被 認為是“源泉中的源泉”,即“群經之首”。